当前位置: 网站首页 > 师资队伍 > 师资队伍 > 正文

许并社

发布时间:2014年04月05日阅读数:
许并社 简介
许并社,男,1955年12月生,教授,工学博士,博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国务院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中央和山西省委联系的高级专家。
【研究方向】
主要研究方向为“新材料界面超微观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 新型薄膜光电材料(LD、LED、OLED)及其器件制备技术;
2. 高性能纤维制备及应用技术;
3. 纳米碳功能材料制备及应用技术。
【个人简历】
1975.09 -1978.07: 太原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本科生
1978.08 -1989.09: 太原工学院金属材料及热处理专业,助教,讲师
1989.09 -1994.03: 日本东京大学留学,获工学博士学位
1994.020-1998.10:日本科学技术振兴事业团(JST) 以“材料界面研究”专家的身份做新材料研究工作
1998年10月-2003年4月: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院长
2003年4月-今:太原理工大学 副校长、教授/博士生导师
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主任
山西省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太原理工大学新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主任
山西省材料界面重点实验室 主任
【教学工作】
1978年留校任教,先后主讲“材料科学与工程选论”(博士),“材料表面与界面”(博士),“高等材料科学”(硕士),“材料界面物理与化学”(硕士)等4门研究生课程。培养博士生45名、硕士生82名。主编《材料界面的物理与化学》、《纳米材料及应用技术》、《材料概论》、《半导体化合物光电原理》、《半导体化合物光电器件制备》、《半导体化合物光电器件检测》等著作和教材10部。
【学术兼职】
兼任中国电子显微镜学会常务理事、中国材料热处理学会常务理事、中国复合材料学会常务理事、中国MRS学会常务理事、中国产学研合作促进会常务理事等学术职务,同时兼任《新型炭材料》、《中国材料进展》、《材料导报》、《电子显微学报》和《复合材料学报》等杂志的编委。
【科研成果】
许并社教授先后主持完成了国家杰出青年基金项目、“973”计划课题、国家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研究计划(纳米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山西省重点项目等50余项科研项目;在Sci. Reps., Appl. Phys. Lett. , Acta. Mater. ,Opt. Express ,Org. Electron.等国内外知名学术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86篇,其中被SCI收录256篇,被EI收录243篇(含与SCI同时收录);以第一发明人获准或申请中、日、美、欧、韩等多国专利150余项;以第一完成人获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1项、山西省科技发明一等奖1项、省部级自然科学和科技进步二等奖共12项。先后获得“教育部跨世纪优秀人才”、“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山西省高等学校拔尖创新人才”、“全国回国留学人员先进个人”等荣誉称号;所领导的团队被评为“教育部创新团队”、“山西省高等学校优秀创新团队”、“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入选“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
许并社教授作为太原理工大学副校长、国家重点学科材料加工工程首席学科带头人,多年来从事新材料界面科学与工程的研究,在以下方面取得了较为突出的成就:1)发现了Bi系高温超导材料中双晶界面结构与Josephson量子效应之间的关系;2)发现了十面体、二十面体结构的纳米Al微粒;3)界面在高分辨电镜照射下,原子水平级原位观察解析了金属/陶瓷、金属/碳、金属/金属等纳米界面接合•形成过程与机理,发现并提出了在电子束照射下界面接合不是单个原子扩散而形成,而是通过“原子团流动”而产生的;4)发现了非晶态碳在电子束照射和金属纳米微粒催化共同作用下向纳米洋葱状富勒烯转变新物理现象;5)在新型光电薄膜材料及器件方面,基于材料界面结构与性能之间关系规律,发明了高功率GaAs基化合物半导体LD外延片及其芯片制备新技术;根据界面形成与控制理论,发明了大功率长寿命GaN基白光LED外延片、芯片和器件制备新技术;发明了高性能白光OLED的新材料和器件及其制备新技术; 6)基于纳米材料界面形成与防止团聚长大的实验结果与理论基础,制备了具有抗菌、阻燃的(SiO2,ZnO,C)/纤维复合功能材料。
【在研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纳米镁基材料中微观结构与性能间的关系研究”(51174143);
2.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有机电致发光器件中的材料界面改性研究”(21071108);
3.主持山西省自然科学基金1项;
3.参与国际科技部合作项目2项。
【联系方式】
0351-6010311 (O),E-mail: xubs@tyut.edu.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