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型碳材料研究院
部门简介
新型碳材料研究院(英文:Institute of New Carbon Materials)成立于2019年7月,前身是1983年成立的校直属离子渗金属及热处理研究所,1995年更名为表面工程研究所。目前隶属于太原理工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研究院立足于山西省煤基资源高效利用和产业转型发展,以新型碳材料产业技术开发与创新研究为核心,以产学研相结合为特色,开展基础和应用研究,力争打造新型碳材料制备、性能检测及产品开发于一体的综合研究平台。研究院现主要有五个研究实验室:超硬材料实验室、先进能源材料实验室、碳功能材料实验室、材料表面改性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实验室。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博士生导师5人,硕士生导师23人。
在超硬材料制备及应用研究方面,团队利用山西优势煤炭资源,首创“煤层气生产金刚石”新技术,自主研发出四代金刚石生产设备,完成了从生产工艺到产品深加工技术等研究工作。已与阳泉煤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共同组建“太原理工大学-阳泉煤业超硬材料联合实验室”,承担了山西省碳材料工程研究中心、山西省煤层气生产金刚石“1331”工程研究中心的建设和研究任务。先后获得第十八届科协年会全国科技工作者创新创业大赛“金奖”、第三届全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全国“银奖”及山西赛区“一等奖”、第11届北京发明创新大赛“京津冀协同创新优秀奖”等。
在材料表面改性研究方面,研究院创始人徐重教授、古风英教授、潘俊德教授、范本惠教授等发明的“双层辉光等离子渗金属技术”获得国家发明二等奖,被国家科委和教育部列入“中华人民共和国重大科技成果选集”“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50年来高校重大科技成果”等。近年来研究领域由传统的钢铁材料向钨合金、钛合金、镁合金、陶瓷材料、铜及铜合金等高附加值有色金属表面改性方面拓展。研究团队承担多项国家级项目,并发表500余篇学术论文,多项成果被鉴定为国际领先水平。
在先进能源材料制备及应用方面,以王孝广教授为团队带头人,长期致力于新型能源存储和转化相关材料和器件的研究工作,涉及制氢及燃料电池低铂/非铂催化剂设计合成及评价、锂/钠离子二次电池正/负极材料合成、电解液体系构建等。近年来在国际知名学术期刊共发表论文90余篇,主持包括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在内的各类项目2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0余项,获得山西省科学技术自然科学一等奖1项、二等奖2项。并且团队与国内新能源领域头部企业建立了稳定的产学研用合作关系,推动建设产学研联合实验室,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规模化生产并推向市场。
在碳功能材料基础研究方面,围绕纳米碳基分离材料、碳量子点基光电材料与器件、纳米碳基能源材料等,开展了系统深入的研究。近年来承担国家基金重点基金委-山西煤基低碳联合基金重点支持项目在内的国家及省市级各类基金项目30余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及授权发明专利40余项,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1项。
在生物材料研究方面,主要开展医用金属材料及表面改性、智能抗菌材料、3D打印生物材料等研究。拥有医用金属材料山西省重点实验室、生物医用材料山西省科技创新团队和金属材料表面改性山西省国防科技创新团队,承担省部级以上项目30余项,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30余件,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山西省自然科学二等奖3项,其中光敏弹性体3D打印材料等研究成果已实现产业化。
新型碳材料研究院现有实验室及办公面积约3000平方米,拥有材料制备合成、组织结构表征、性能测试分析、数据计算模拟等设备仪器,总价值超过5000万元。
现任领导:
院长:王孝广
副院长:刘伟峰
支部书记:王美玲
支部委员:闫翎鹏 邓晓阳
师资队伍:
现有教职工29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17人,具有海外留学经历(背景)的教师占到人员总数的82%。